【健康科普】肠息肉是什么,一定会癌变吗?需要切除吗?
文章作者:安徽静安中西医结合医院 添加日期:2024-09-30 09:09:13
大肠息肉,又称结直肠息肉,是常见的肠道良性病变之一。据统计,约90%的大肠癌由肠息肉恶变而来。
为什么会长肠息肉?
肠息肉和遗传、高脂肪饮食、果蔬摄入少、吸烟、肥胖、缺少体力劳动等都有关系,发生率也随年龄增加而上升,50 岁以上男性更常见。
另外,肥胖、年龄也都是危险因素,有研究发现,BMI 每增加 5 个单位,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风险就增高 19%。
什么样的肠息肉会恶变?
从息肉到进展期结直肠癌,时间跨度可达5~10年。肠息肉初期没有明显症状,只能通过体检筛查发现。发现息肉后,医生会根据其大小、形态、病理结果类型来决定治疗方式。
一般来说,带蒂、直径小于2厘米、表面光滑、活动度好的息肉是良性的;
黏膜下扁平、直径大于2厘米、表面有出血或溃疡的,往往提示息肉恶变。
1、从息肉大小看
一项纳入55万多个息肉的研究显示,长径在1~5毫米、6~9 毫米、10毫米及以上的息肉,病理性质为进展期腺瘤性息肉的比例分别是0.6%、2.1%、13.4%,而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最主要的癌前病变。因此,《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(2023)》建议:
★ 长径大于等于5毫米的息肉,建议内镜下切除;
★ 小于等于5毫米的非腺瘤性息肉,进展为结直肠癌的可能性极低,特别是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的多发性息肉,若活检证实为非腺瘤性息肉,则无须切除;
★ 对于凹陷、扁平、锯齿状或有绒毛成分的息肉,即使小于等于5毫米,也建议切除。
2、从镜下形态看
★ 边缘平坦、光滑、圆润的息肉,通常是良性,若小于等于5毫米,可以随访观察。
★ 如果外观粗糙,有凹陷、扁平、溃疡、出血或坏死、星芒状开口,恶性病变的可能性很大,一定要切除。
3、从病理类型看
★ 增生性息肉、炎性息肉、错构瘤性息肉等为非肿瘤性息肉,良性居多,其中增生性息肉最不容易恶化。
★ 腺瘤性息肉(如管状腺瘤、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)、锯齿状病变、遗传性肠息肉综合征均为肿瘤性息肉,恶性居多。
检查出肠息肉,一定要切吗?
一般来说,小于 0.5 厘米的非腺瘤性息肉可以随访观察,其他情况下都更建议切。
而且,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,光靠看是无法 100% 肯定息肉是不是腺瘤性,会不会有癌变的风险,需要切下来进行病理检查才能最终确认。
可别一听到割息肉就觉得是个大手术了,目前绝大部分的息肉都可以在肠镜下切除,和做肠镜没什么区别,只有息肉特别大或者有特殊情况时,才会考虑外科手术。
作为中国五大癌症之一的结直肠癌,每年有 52 万人被诊断出来,24 万人因它死亡,通常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。
我们不能准确知道一个息肉是不是 100% 会变成肠癌,但可以确定的是,通过检测和消除有潜在危险的息肉,可以避免许多大肠癌病例的发生。
医生建议
医生建议,普通人群应从50岁开始,每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;患有溃疡性结肠炎、林奇综合征、黑斑息肉综合征,或既往发现有结直肠腺瘤的高危人群,从40岁起就要开始筛查;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人群筛查的时间要提前,如果父辈曾发现结直肠癌,子辈要提前10年做肠镜随访,发现息肉必须切除。
肠镜检查后,如果发现有肠息肉,检查频率要更密集,之后3年每年都需要做肠镜检查,根据息肉生长情况确定下一次检查频率。
切除息肉不等于“一劳永逸”,需要定期复查。
此外,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作息规律、适度运动、体重正常,多吃新鲜蔬果,少吃肥甘油腻食物,避免胃肠道慢性疾病,同时减少吸烟、饮酒或药物刺激等,以防结直肠癌的发生。